全港十八區普通話朗誦比賽(第十屆)
- 文章作者 作者: system
- 文章發佈日期 29/11/2024
- 在〈全港十八區普通話朗誦比賽(第十屆)〉中尚無留言
「香港文藝協會」全港十八區普通話比賽(第十屆)
- 文章作者 作者: admin
- 文章發佈日期 27/06/2024
易地而處 幸福婚姻保鮮法
- 文章作者 作者: system
- 文章發佈日期 31/08/2023
- 在〈易地而處 幸福婚姻保鮮法〉中尚無留言
易地而處 幸福婚姻保鮮法
撰文 : CEO親子教室創辦人及資深心理輔導員梁紅玉女士
有位太太說:「妳真令人羨慕,妳的丈夫都怕了妳!」她的朋友聽到她這一番話後,便向她說笑:「妳想丈夫怕妳,只要妳扮鬼嚇他,不就可以了嗎?但是否要扮鬼嚇他,讓他怕妳呢?妳會覺得婚姻會因此變得幸福嗎?」
首先,我們要明白怎樣才是「幸福的婚姻」。婚姻不獨只有自己 happy,幸福的婚姻需要有三大要素:能彼此包容、能有親密關係、能和諧共處。
夫妻多考慮自我 阻礙溝通
筆者面對很多夫婦來求助時,透過檢視婚姻狀況的過程,找出當中的問題,發現大多的夫妻無法勝過「自我」,又或者是個人品格所引起的問題,因而阻礙了彼此的溝通。大多數的女士表示,對丈夫「安全感」不足;而男士方面,卻表示得不到妻子「尊重」的感覺。
其實,一段婚姻是否幸福,與二人的感受反應和行為回饋有密切關係。因為二人各自被許多已有的信念、思想主導和影響著。當進入婚姻中,必需先調整個人的心態和信念,才能以正面的態度,處理婚姻中各種大小問題。
多考慮對方處境 反省自己
有一次,筆者在外工作回港,因時間已很晚,打算隨意找一間餐廳用膳就算了,但丈夫與兒子走了數間餐館仍未有所決定。筆者於是向丈夫表示不滿,當他看到筆者面色一沉,自然他也以沉默對抗,結果整頓晚飯,大家都是各自沉默地各自吃,當時心感丈夫的氣度亦未免太小,於是心感不平,氣難下。
翌日起床後,筆者再安靜反思,丈夫的需要是甚麼呢?其實近來他工作壓力也不少,令包容及忍耐力也弱了,當面對太太不領情的回應,自然難受。於是筆者當下向丈夫發了一個電郵,對他表達關懷。
在婚姻裡,又有哪一對夫妻從來沒有衝突過呢?夫妻之間有問題並不重要,但如何處理問題才是最重要。當你願意內省及願意去檢視自己時,過往目中只有「我的感受」,原來將「自我的感受」縮細時,你會看到周圍及對方的需要。
幸福婚姻保鮮法就是「你」「我」都 happy。當你願意包容對方的弱點時,正面地接納配偶,自然拉近彼此距離,婚姻的承載能力自然增強。
討論:你可以分享與配偶相處的心得嗎?
有機食物一定有營養嗎?
- 文章作者 作者: system
- 文章發佈日期 31/08/2023
- 在〈有機食物一定有營養嗎?〉中尚無留言
撰寫:註冊營養學家 ( 公共衛生 ) (英國)吳珮瑜
很多家庭都會選擇食用有機食品,如水果、蔬菜、雞蛋等,當被問及選購有機食品的原因時,大部分人都會回答:「因為有機食物較安全,又有營養。」今期筆者就教大家甚麼是有機種植。
什麼是有機種植?
有機種植是指以農業、生物或機械方法,代替人工合成的物質以進行農耕活動。不採用化學肥料、不用殺蟲劑或基因改造作物,善用當地的天然資源,順應自然生態的規律,當中顧及的範圍甚廣,例如:農場的有機生產區與非有機範圍之間,必須設有相距不少於 2 米的緩衝區,以防止作物受污染。
作物及品種的選擇及多樣性
- 用於有機耕種的種子或營養繁殖器官都應經有機認證
- 農場必須實行輪作及間作,並應盡量多樣化,避免單一種植
養分的管理
- 須適量施肥,以防養分過剩,亦避免污染環境
- 農場內使用的肥料,其來源、質素、施用量及施用方法應對生態環境無害
- 應透過休耕,讓土地恢復肥力
- 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、人類排泄物、污水廠污泥和化學廢料
病蟲草害及作物生長的管理
- 採取合適的施肥及灌溉管理
- 使用物理方法,包括人手、圍欄、光、聲頻、熱力等
- 種植具防治蟲害作用(包括驅蟲及吸引天敵)的植物
- 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除草劑、殺菌劑、殺蟲劑及其他農藥
由此可見,有機種植是指種植過程中較注重生態保護,但於營養價值而言,有機食物與非有機食物的分別其實不大,更未有證據顯示進食有機食物的小朋友會更健康或更聰明。當然,由於有機食物較環保和少用化學農藥,筆者亦鼓勵大家多選購!
常規種植 vs 有機種植
| 常規種植 | 有機種植 |
安全 | 較常用化學農藥、肥料 | 化學農藥少 注重生態環境 使用非基因改造物資 |
營養 | 沒有大分別 | |
健康 | 同樣需要注意低脂、低糖、低鹽的健康飲食原則 |
電子奶嘴是有質素的玩具嗎?
- 文章作者 作者: system
- 文章發佈日期 31/08/2023
- 在〈電子奶嘴是有質素的玩具嗎?〉中尚無留言
撰文:言語治療師李詠茵
現今科技發達,物質豐富,相信大家也不難看到平板電腦被當作為幼童的「電子奶嘴」。無論在任何場合中,只要家長拿出「電子奶嘴」,播放youtube影片,小孩子都能乖乖坐定,大人也能專心辦事。既然平板電腦與智能手機又能安定幼童,又能提供益智遊戲及影片給予幼童學習,那即是說它們都是有質素的玩具嗎?
要挑選「有質素的玩具」,重點在於幼童是否能夠真正從中學習。的確,學習影片與互動遊戲能提供的學前幼童需要學習的認知概念,但我們也要留意,究竟學前幼童是怎樣學習語言呢?
最近有外國研究探討,家長與幼童的相處模式對於一年後(即是 3歲)的語言發展的影響。研究發現,家長與幼童相處時有否有「連繫性」(connectedness) ,最影響幼童日後的語言發展,包括雙方有否同樣地輪流參與在同一活動中。另外,幼兒學習動詞(verbs),如「我食飯」的「食」,「媽媽飲水」的「飲」,或「我地去街街」的「去」,能直接影響其日後的語言發展(從以上的三句例子,我們明白要能夠組織完整句子,幼兒需認識一定數量的動詞)。
把握日常生活機會 用活動教導動詞
因此,試想像平板電腦與智能電話能夠做到所提及的「連繫性」嗎?筆者只能說,從我日常觀察所見,幼童在使用平板電腦與智能電話都是獨個兒的,反而當父母想要介入的時候,他們的表現還滿抗拒呢!除此之外,幼童大多時候從影片中學習的,也不外乎是英文字母、英文數數字、兒歌、卡通人物名字,或是一些卡通人物特定的對白。那麼動詞呢?動詞在影片中往往會很容易被忽略,是因為幼兒要學習動詞,還不如實實在在地邊做邊學習!例如教導幼童「刷牙」這個動作,我們也不就是會邊唱兒歌「向上刷,向下刷」,反覆地強調「刷」這個動作,邊拿著牙刷與他們一同刷牙嗎?在日常生活中,無論在洗澡、煮飯、玩玩具或者到公園玩耍,家長其實也可以把握機會以活動教學形式,教導幼童不同情景中會用到的相關動詞。
另外也有研究指出,當父母與幼兒進行遊戲和閱讀時,其互動的質素,包括成人向幼兒輸出的詞彙以及幼兒自發的「BB話」,相對於使用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時高。而學者一般認為,幼童語言學習主要發生在與人互動中。因此,若幼童因過分使用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,而減少了與家人的互動,結果可能是不利於其語言發展。
所以,何謂是「有質素的玩具」呢? 無論是選擇平板電腦、智能手機,又或是一般的布娃娃、拼圖和玩具車等,最重要還是要留意以下事項:
- 能否促進親子間的互動交流?
- 會否因此而取代了原來的親子間互動機會?
然後,在親子互動交流中,父母可以使用一些溝通技巧以豐富幼童的語言環境,而這些技巧也在早前《溝通四式》一文中有提及到。玩具,其實也只不過是一種工具。而我們就是希望能透過玩具,加上有質素的互動,促進幼童的語言發展。
撰文:婚姻及家庭治療師、兒童遊戲治療師吳綺琴
記得兒子讀小一個的時候,筆者常常在接放學的站頭遇見同一群家長。有一位家長的兒子,巧合與我兒子同校又同級,所以我們漸漸熟稔起來。也在那時開始,見識到甚麼叫做「怪獸家長」!
她常問我的孩子參加了甚麼課外活動,因為她的兒子每天都參加不同課程,有時還要一天趕兩場,而筆者就乏善足陳。兒子自小喜歡在家裡「搞東搞西」,創作出很多遊戲,自得其樂,我亦看到他能掌握學校所學的東西,於是覺得沒必要再參加甚麼課外活動。從來,孩子快樂,就是我對他的祝願。
但漸漸地,當你身邊大部分的家長,聚集時都七嘴八舌地談論孩子學甚麼,考了甚麼級數的樂器及語文等,令原本相信「順其自然」那一套的筆者,都開始焦慮起來,不禁懷疑自己是否一個懶惰、不求進取和不為孩子將來打算的媽媽!
於是,筆者也開始為孩子報讀一些課程,但所遇到的反抗,卻是我從來沒有想像過的。由兒子讀小二至小四的幾年間,雖然報的課程不多,但母子也常因要他上額外的課外活動而起衝突。筆者不忍見兩敗俱傷的結果,於是又問自己:「對孩子而言,甚麼才是最重要呢?雖有滿身學問,但帶著一個不快樂的心境;抑或是一個活潑、開朗,充滿正能量的人生呢?」雖然筆者當時還未修讀婚姻及家庭治療,但仍相信和諧的家庭關係才是孩子得到健康人生的最重要基石。
最後,筆者決定不再「強迫」兒子參加他不喜歡的活動。就這樣「let go」,反而給予空間讓他學習為自己的事情負責任,他會在適當的時候,告訴我想學甚麼,甚至參加中文補習。這些自決及為自己負責任的鍛鍊,在不知不覺中,成了兒子日後很寶貴的資產,無論在他求學或工作上,都無往而不利。
其實不少家長都像筆者當年一樣,在這競爭激烈的環境中,看見其他母親都做著同一樣瘋狂的事情,便不覺得那樣是瘋狂的,而是理所當然的;就算是不情不願,都一樣要做。但是,孩子會用各種不同的方式,反映給我們知道,他們很辛苦,他們接受不來!問題是,母親們又看不看到呢?如果家長的眼光短淺,只怕輸在起跑線上而焦慮不安,只顧為孩子營造短暫的競爭優勢,而忽略為孩子建立有利長遠發展的質素,那麼恐怕最後輸的不只是母子關係,還有是孩子的人生!
撰文:教育專家張作芳校長
知道大家曾否聽過某電視劇集的主題曲 ⎯ 「擁抱愛」?本人很喜歡其中的數句歌詞,寥寥數字就帶出了「家」的特性:家是一個『遮風擋雨』的地方,如你的『後盾』,在你「困倦」時,家的大門總會為你打開。當中提到的「愛」,便是那份由你出生那一刻便已注定,血濃於水的親情。的而且確,有甚麼比親情來得更重要呢?當你失意的時候,家人會為你分憂,願意聆聽你的傾訴,陪伴你一同渡過難關;當你生病的時候,家人願意無條件地照顧你;在你學業或事業有成時,他們會打從心底裡高興,為你的成就感到驕傲。這種「愛」並不是金錢能換到的。
我們都希望家長及同學明白親情的可貴。可惜,這份愛或許來得太易,自出世便擁有,因此有些人未懂得珍惜。有時候,從報章可見,一些青少年寧可在街上流連,也不願意回家;一些家庭終日爭吵,家彷彿變成了一個戰場;一些人甚至會為了瑣事而與家人動武,導致血案發生。以上列舉的只是冰山一角的例子,有時我會想,好好的一個家變成這樣,實在令人惋惜。
在家中應多說的三句話
如何才能建立和諧的家庭呢?教宗方濟各在談論家庭時曾提出「家庭生活三語」,即在家中應多說的三句話,分別是「謝謝」、「請問」及「對不起」。
「謝謝」代表對家人感恩。很多時候,子女自小便被父母照顧,覺得一切理所當然。試想想,父母是否必須要為你準備早、午、晚三餐呢?是誰為你清洗衣服鞋襪,讓你有一個衛生條件較佳的生活環境呢?當你生病的時候,是誰衣不解帶地照顧你,晚上也起牀餵喂你吃藥呢?同學們,在父母照顧你的同時,不妨多說聲「謝謝」,有空時也可幫忙父母做家務,分擔他們的工作。事實上,當子女為父母完成家務後,父母也可向他們說句「謝謝」。現今社會,長輩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已不合時宜。要知道,各人在建立和諧的家庭上也有責任,不要認為某些工作必然是某家庭成員的責任。得到別人的幫助,就算是家人,也可說句「謝謝」。
「請問」代表對家人的尊重,對人有禮貌的表現。或許有人認為,既然是一家人,說話不用太客氣,應有話直說即可。事實上,「請問」不是只叫我們說話客氣,而是提醒我們,說話內容要顧及家人的感受。有時候,人往往會為一些瑣事而鬧得面紅耳赤,認為凡事應據理力爭,就算對家人也應如此。但這樣做真的值得嗎?正如廣告所說:「贏了場交,輸了個家。」即使親如家人,還是慎言一點較好。
至於「對不起」,則代表求家人原諒。做錯了事,當然要有承擔的勇氣,向曾傷害的人說句「對不起」,是理所當然之事。同時,「對不起」也代表了與家人修補關係的契機。有時候,對錯是很難用三言兩語判斷的。又或者,事情根本就沒有對錯之分,只是大家的價值觀不同而已,偏偏很多時候,爭執就是由此而起。假如大家各不相讓,關係便會鬧得很僵。正所謂「退一步,海闊天空」,放下身段不代表要你屈服,也不是要你向事情妥協,反而是製造一個新的機遇,把問題以更好的方式解決。